課桌椅的起源
2020-09-04
課桌椅始源于魏晉和隋朝,初名為胡床或馬扎,直至唐明宗時期開始形成有靠背的課桌椅,到宋代出現(xiàn)交椅,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征,成語正襟危坐也是源于歷代皇帝在交椅上的坐姿。縱觀吾國古今坐俗,可以大概為二,即自古至隋為跪坐時期,唐宋以后為椅坐時期。蓋漢代有榻與胡床傳人,但榻乃供跪坐,胡床雖為垂足坐,顧僅用于特別場合,此時社會仍普遍通行跪坐,故不能以一般狀況論。兀子(凳)本可垂足,此坐始于唐,盛于宋。唐之椅子、繩床垂足而且倚坐,宋代承習,當然無異。所以唐宋時代,完全同為椅坐,傳之今日矣。自古至唐,席地而坐,唐始為椅坐,此不獨文獻上,足為明證,即漢代山東孝堂山石刻及武梁祠之畫像石,以及古傳名畫,今出土文物,亦可見之。


桌椅。古代桌亦寫做“卓”。也有作“槕”的,但今都謂“桌”。課桌椅的早期形象可見唐代敦煌壁畫85窟屠房中的方桌,僅方形木板下置四根方形柱腿。我國桌子究竟始于何時,至今說法不一,未見定論。
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就有木課桌椅。公元 1世紀古羅馬出現(xiàn)大理石和青銅制的課桌椅。在中國戰(zhàn)國時就有幾和案,如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了戰(zhàn)國漆案和漆幾。其中漆案造型端莊穩(wěn)重,案腿呈柵狀,主柱雕成禽形,外表漆繪花紋圖案;漆幾為板狀幾腿,榫卯結構油漆黑地朱紋。隋、唐時期出現(xiàn)了高桌。
古代沒有課桌椅。桌子的前身是幾和案,也是古代最早使用的家具,它出現(xiàn)在漢代以前,到西漢已經(jīng)普遍使用。《西京雜記》中說:“漢制天子玉幾,冬則加綈錦其上。公侯以竹木為幾,冬則以細zhi(細毛織的毯子)為囊,憑之。“這說明,“幾“在古代不是供人坐的,而是供人依倚用的。
椅子起初稱“倚“,《唐語林》講到顏真卿出使時最早提到“倚“。從形象資料看,最早要數(shù)敦煌莫高窟285窟中的西魏壁畫《山林仙人》。
上一條:
下一條: